免責聲明:
匯港資訊有限公司及其資訊供應商努力確保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惟不保證該等資料絕對正確。亦不對由於任何資料不確或遺漏所引起之損失或損害負上責任(不論是民事侵權行為責任或合約責任或其他)。
二季度收尾,標普指數收跌16%,半年下跌21%,創下1970年來最大跌幅。壞消息是市場情緒極度低落,俄烏戰爭、通脹、衰退成了大多數媒體的關鍵詞。從大盤指數到藍籌個股,技術走勢大都是典型的熊市特徵,過去一個季度左側交易買入者意味著失敗,對未來謹慎,而右側沽空交易者遊戲體驗舒適、情緒快樂並且繼續看空。好消息是1970年美股在上半年下跌21%之後,下半年上漲了26.5%,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美股的大跌之後都有更加瘋狂的上漲。我們認為三季度初是一個多空激烈交戰的時段,不確定性仍在,技術走勢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但最終勝出的一定是做多的一方,三季度最差的走勢也是震盪築底,為四季度和明年新的一輪牛市提供多頭建倉的良機。
2021年我們經歷了美股市場的連續第12年的上漲,包括谷歌、蘋果、奈飛、微軟等大型藍籌股帶動美股加速上行,年內創下70次新高。而另一邊廂,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則經歷了多年未見的股災,阿里巴巴自高點回落超過6成,教育、傳媒等重災區,很多股票下跌九成,由此可見環球配置資產的重要性。2022年我們預計,隨著美國進入史無前例的通脹週期,貨幣政策趨緊,而中國經濟在經過預先調控轉型之後築底回升,同時面臨較為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大量資金將從美股和美債市場流入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投資者將面臨難得的環球資產配置的機會。我們建議投資者減持美股美債,超配海外中資股和A股市場。我們判斷,一季度整體海外超跌中資股的估值修復和技術反彈將有不錯的交易性機會。同時由於海外疫情和通脹嚴峻加劇了週邊股市波動,也是逢低吸納核心中國資產的好機會。
隔夜美國三大指數漲跌不一,僅道指小幅收漲,其中,晶片股收英偉達業績預警影響普跌;國內滬深兩市與港股全天交投意願低,波幅窄,港股科技股持續走弱,其中,信創產業鏈強。投資者密切關注週三發佈的美國7月CPI消費者通脹指標,市場預期名義CPI同比增幅將從6月所創9.1%的40年新高回落至8.7%,顯示通脹的觸頂跡象。但如果CPI意外超預期,將令市場傾向於美聯儲9月加息75個基點的走勢,目前加息75個基點的概率約為69%。另外,短期看來中美關係走向將更影響海外市場走勢。自美國佩洛西訪台後,國內持續進行軍演,回擊台獨勢力與美國反華勢力。市場擔憂國內軍演可能引起東亞局勢出現不確定的因素,且中美緊張關係再度升級。全球經濟狀況依然嚴峻,美國7月非農就業利好下調了衰退風險,參與提振風險偏好。但歐美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均增加,歐美正陷入俄烏衝突的困局與經濟衰退,不會輕易發動軍事行動。短期國際局勢的混亂,導致市場觀望情緒升溫。國內疫情防控給經濟造成很大衝擊,暫時仍沒有明確的取消疫情防控的時間表,導致企業投資與民眾消費的信心不足。疊加美國連續加息的確短期壓制中國央行短期貨幣寬鬆操作空間,導致國內無法進一步刺激經濟,最新國內的製造業PMI再度回落至50以下,反映經濟基本面比較弱。國內目前狀況短期無法回避,需要耐心等待國內調整疫情防控政策與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政策。面對國際與國內環境變化,國內必將會加大市場與經濟維穩,政策護盤有利於市場震盪築底。行業上,短期可以重點關注半導體板塊,預計為了產業安全,國家將加大對半導體行業扶持,半導體chiplet的技術趨勢有利於國內企業繼續突破,關注設備、材料、封測等;美國通過氣候投資法案,新能源產業鏈維持高景氣度。
上週五美國三大指數漲跌不一,僅道指漲,其中,新能源強,互聯網科技弱;國內滬深兩市與港股收漲,其中,半導體與軟體強,汽車產業鏈走弱。上週五美國公佈最新的非農資料強勁,令市場開始擔憂美國9月份加息激進的傾向。由於中美緊張關係升溫,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美國進入經濟衰退週期的預期升溫,市場環境不太支持激進加息,反而美聯儲加息將逐步放緩符合市場預期。經濟層面,美國推出氣候投資法案與晶片法案來刺激本國製造業,使相關產業受益。另外,短期看來中美關係走向將更影響海外市場走勢。自美國佩洛西訪台後,國內圍住臺灣來進行軍演,回擊台獨勢力與美國反華勢力。市場擔憂國內軍演可能引起東亞局勢出現不確定的因素,且中美緊張關係再度升級。相信國內在軍演前已經做好應對一切可能出現的變數,同時,歐美正陷入俄烏衝突的困局與經濟衰退,不會輕易發動對國內的軍事行動。然而,國際局勢的混亂,導致市場觀望情緒升溫。國內疫情防控給經濟造成很大衝擊,暫時仍沒有明確的取消疫情防控的時間表,導致企業投資與民眾消費的信心不足。疊加美國連續加息的確短期壓制中國央行短期貨幣寬鬆操作空間,導致國內無法進一步刺激經濟,最新國內的製造業PMI再度回落至50以下,反映經濟基本面比較弱。認為短期看,國內目前狀況短期無法回避,需要耐心等待國內調整疫情防控政策與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政策。面對國際與國內環境變化,國內必將會加大市場與經濟維穩,政策護盤有利於市場震盪築底。行業上,短期可以重點關注半導體板塊,預計為了產業安全,國家將加大對半導體行業扶持,半導體chiplet的技術趨勢有利於國內企業繼續突破,關注設備、材料、封測等。
隔夜美國三大指數漲跌不一,僅納指有漲幅,其中,互聯網科技與生物科技股強勢,石油與消費弱。昨日國內滬深兩市與港股偏強,其中,半導體與軍工繼續強,汽車產業鏈走弱。昨晚美股發佈最新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增加6000人至26萬人,符合預期,但是部分機構發佈預測新增就業人數將走低,主要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都發佈裁員資訊,反映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增加。早前美國發佈的二季度GDP下滑0.9%,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也反映了美國進入經濟衰退週期,因此繼續支持美聯儲加息將逐步放緩的預期,市場將進入加息週期後期,美國推出經濟投資方案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短期看來美股大概率企穩回升,可關注受益於美國推出氣候投資法案與晶片法案的優質企業。國內市場資金明顯謹慎,熱門的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現退潮的跡象,然而基建、地產、金融等行業持續低迷,主要由於各地疫情防控與中美關係等負面資訊的影響。海外已經大幅度放開疫情防控措施,而國內疫情防控暫時仍沒有明確的取消疫情防控的時間表,導致企業投資與民眾消費的信心不足;美國連續加息的確短期壓制中國央行短期貨幣寬鬆操作空間,導致國內無法進一步刺激經濟,最新國內的製造業PMI再度回落至50以下,反映經濟基本面比較弱,疊加美國再次給中國經濟與政治製造麻煩,導致半導體行業先進制程發展受限制與台海局勢緊張。國內目前狀況短期無法回避,需要耐心等待國內調整疫情防控政策與進一步採取措施刺激經濟,市場震盪築底概率較大。中長線看,就國內而言,隨著國內未來政策調整,一旦市場信心獲得恢復,預計市場大量閒置資金將大概率流回股市,繼續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支援港股與A股維持震盪上揚的趨勢。短期可以重點關注半導體板塊,美國聯合日本、韓國、臺灣等成立晶片聯盟,目標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預計為了產業安全,國家將加大對半導體行業扶持,關注設備、材料、第三代半導體等。
隔夜美國三大指數繼續收漲,納指漲幅較大,其中,互聯網科技、新能源汽車、生物科技强勢,中概股走强。國內滬深兩市與港股偏弱,其中,半導體與軍工强,其他多數行業偏弱。最近美國公布二季度GDP下滑0.9%,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反映了美國進入經濟衰退周期。同時,最新的美國PPI數據環比出現回落,也可以預期CPI也將出現拐點,從國際大宗商品連續下跌趨勢來看也能驗證這判斷,且隨著國際供應鏈恢復與産能釋放,原材料價格再大幅飈升的可能性不大。在經濟衰退與通脹回落的情况下,認爲美聯儲加息將逐步放緩,市場將進入加息周期後期,美國推出經濟投資方案將成爲市場關注焦點。短期看來美股大概率企穩回升,可關注受益于美國推出氣候投資法案與芯片法案的優質企業。相對而言,短期看,國內情况比外圍情况較爲複雜。海外已經大幅度放開疫情防控措施,而國內疫情防控暫時仍沒有明確的取消疫情防控的時間表,導致企業投資與民衆消費的信心不足;國內地産項目爛尾的問題與各省村鎮銀行暴雷仍亟待處理,儘管國內政府有能力且有方案解决,使得這些短期突發事件的影響不會持續再擴大升級,但是突發性仍傷害到了經濟與市場信心;美國連續加息的確短期壓制中國央行短期貨幣寬鬆操作空間,導致國內無法進一步刺激經濟,最新國內的製造業PMI再度回落至50以下,反映經濟基本面比較弱。叠加美國再次給中國經濟與政治製造麻煩,導致半導體行業先進制程發展受限制與台海局勢緊張。國內目前狀况短期無法回避,需要耐心等待國內調整疫情防控政策與進一步采取措施刺激經濟,市場震蕩築底概率較大。中長綫看,就國內而言,隨著國內未來政策調整,一旦市場信心獲得恢復,預計市場大量閑置資金將大概率流回股市,繼續爲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支持港股與A股維持震蕩上揚的趨勢。配置上,重點配置超跌成長性行業,包括國家扶持的行業,如: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先進製造等,以及政策糾偏的行業,如:消費、醫療、科技、文娛等。
隔夜美股三大指數繼續收跌,多位美聯儲官員釋放鷹派信號,誓言抗擊通脹,明星科技尾盤跳水,熱門中概跑贏。昨日滬深兩市與港股低開低走,市場大幅收跌,其中,機器人概念維持強勢。投資者等待週五公佈的7月美國非農就業資料,借此推測對美聯儲9月加息路徑的影響,更主流的市場預期是9月美聯儲「僅」加息50個基點。國內面對經濟脆弱的經濟情況,預計將繼續出臺政策刺激經濟,要相信政府執行力。各地發消費券刺激消費,各部委繼續推進綠色家電與汽車的消費刺激,還有電網投資加快與資料經濟規劃加速推進等。然而,中美緊張關係出現升溫,美國政府三號人物佩洛西昨夜降落臺灣,我國持續發出公告並會見駐美大使,嚴詞警告,引起台海局勢緊張。儘管台海發生戰爭的概率不高,但高頻的軍事演習加劇了戰爭擔憂,觀望情緒飆升。展望後市,如若美國繼續借各種理由打壓中國,中國定會強硬應對,預計這將會導致港股與A股短期出現震盪,但國內強有力地推動經濟恢復,將有利於港股與A股中期震盪上揚。策略上,重點配置成長性行業爲主,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仍是市場炒作的方向,適度增加關注行業景氣度出現回升的核心企業,如科技、消費等。